岛野肠粉

距离方远在国内发布自主品牌系列轮组以来,已经是第三个年头,方远也更新了第三代公路大组产品线。
新产品依然为Ventoux系列,但是不同于C系列,此次为更高级的全新S系,是不是会让人想起奔驰的级别命名?S系相对C系而言,就如同ZIPP NSW系列与Firecrest系列的区别。

新款轮组采用两个轮子平行摆放避免辐条互相碰撞的平行式设计,实际购买轮组时没有附赠胎,这是我为了拍照,重新又把轮组放下去示范的。

此次评测的是Ventoux S4管胎版。是的,你没看错,管胎版!这是我第三对方远轮组。笔者一直都是一个管胎拥护者,方远第二代Ventoux C系没有管胎选择被我吐槽了好久。
管胎有什么好处呢?现在的管胎对比真空胎和顶级开口胎其实已经没有了重量和滚阻优势,在使用方便性上更是差了一大截。
但是管胎版的轮圈比开口版的一个要轻上几十一百克,这几十一百克的轮圈重量差距对于轮组转动惯量来说是不小的差距,对于骑行时的加速感来会带来更好的体验,可以理解为汽车改装圈子里的“簧下质量”。
Ventoux S系列的圈型几何与C系列相同,但是框高命名有所不同,C3为前35mm后40mm,C5为前45mm后50mm的前后差异搭配,而S系列则是前后相同框高,S3/S4/S5分别对应35mm/45mm/56mm,框高区分更加细化,可以理解为爬坡/综合/平路。
S系列在轮圈、花鼓、辐条上都与C系列有着很大的不同,绝不是简单的碳辐条升级版。

首要吸引人注意的卖点则是碳纤维辐条,国产自主品牌做碳纤维辐条的屈指可数,普通车手对使用碳纤维辐条心存余悸。不同于疯狂的三位一体碳辐条轮组(例如Lightweight,花鼓、辐条、轮圈一体化,简称三位一体),碳纤维辐条怕侧面冲击,三位一体轮很容易受损,且几乎无法修复。方远Ventoux S系列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花鼓-辐条-轮圈三者分离的普通轮组,只是普通材质由302不锈钢变为碳纤维,所以不用担心受损时的修补性,只要圈没坏,像普通轮组一样重新换根辐条编次轮就好了。

以往也有国产厂家做过碳纤维辐条,用的是碳纤维与铝合金条帽用树脂胶水粘合的工艺,随着时间老化会有脱离的风险,所以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Ventoux S系列的辐条采用的是无胶物理型连接结构,在铝合金条帽内部做一个斜面与辐条成型一个斜面互相接触,在辐条受力拉紧之后,二者之间的配合度理论上只会更紧密,且不受时间影响。捷安特CADEX轮组的辐条使用的也是类似工艺,但捷安特没有专门拿出来作为卖点宣传。
碳纤维辐条有什么好处?为碳而碳吗?相信所有厂家都会宣传说碳纤维辐条更轻,确实是这样子没错,官方宣传比钢辐条轻34%,具体是哪款钢辐条也没说,但肯定是要更轻的毋庸置疑。除此之外,碳纤维辐条在受拉力的强度上远高于不锈钢辐条,这是碳纤维的物理性质决定的,基本上没有不锈钢辐条可以撑过2000N的拉力,一般点的钢辐条甚至在达到一定拉力后就只延展长度而没有变得更紧,而碳纤维辐条可以撑到3000N以上的拉力,拉伸形变量还远低于不锈钢辐条。这有什么用呢?结合起碳辐条的各种特性,会让你踩起来感觉更轻更硬,这在我之前评测UNAAS碳辐条轮组时已经有很明显的感受。

不要以为除了碳纤维辐条,别的地方就没什么改进,那就大错特错了,轮圈上的改进更是让人惊喜。轮圈上采用新表面处理和logo工艺,以往方远产品都是使用贴纸,此次S系列是第一次使用水标。刹车边也升级为第二代陶化刹车镀层,并增加了类似cp ac3刹车边的排水槽,针对刹车边的制动力、耐用性、雨天性能都做了一个升级。

由于使用了碳纤维辐条的关系,辐条帽会比较大,所以无法使用圈上无外孔的结构,真空胎版本也需要加装真空胎垫。管胎版的内部胎槽针对管胎安装进行了优化,使得管胎安装方便了许多,将管胎拉到轮圈上之后,用气筒给管胎打一点气,管胎膨胀鼓圆后自动落入轮圈中心,此时直接将铺好的管胎双面胶撕去即可,不用再费时费力去将管胎调整到中心位置。

花鼓采用全新的造型和编法:前16,后21。
S系列后轮为21根辐条的2:1编法,C系列后轮为24根辐条的2:1编法,编法上有一点区别。后花鼓造型风格变得更加硬朗。花鼓上镭射有每一对花鼓的出厂编号,质保可追溯。
后花鼓非驱动侧和前花鼓都使用了封闭式侧盖的结构,将碳纤维辐条的头部隐藏起来,更加美观,也减少了进泥沙的可能性,调轮时则是在轮圈处调的,不受影响。

由于有部分用户反馈旧款塔基密封性不够佳,其实这些都是国产和台产花鼓的通病,为了追求轻量化,舍弃了一定的防水结构。所以新款花鼓特意强化了防水,增加了迷宫式防水结构,具体防水效果如何?继续往下看。
方远塔基虽然有带防咬钢片,但实际上在长期时候用依然会有轻微咬痕,但不至于影响使用,防咬性能上铝合金塔基肯定是不如全钢塔基的,但是全钢塔基重啊。什么时候会出钛塔基呢?

由于碳纤维辐条的辐条顶部比较粗,花鼓法兰的厚度就会增加,花鼓wr值就会有所降低,加上后轮轮圈和前轮相同,没有像C系列一样后轮使用偏心圈,如果是使用同样钢辐条的话,侧向刚性是会弱于C系列的。
由于使用管胎系统,车友经常会遇到的异响情况就是气嘴碰撞轮圈,需要使用3M胶布(不美观)或者购买专用的气嘴贴使用。

Ventoux S系列作为方远的旗舰产品系列,附赠的配件少得可怜,仅有一对快拆和一车份刹车块,一个10速飞轮垫圈。真空版有附赠真空气嘴,但是管胎版就没有气嘴贴,作为管胎用户有点心寒。说实话有点太过简洁,同样价位的大品牌轮组,还会附赠有一本说明书(虽然技师多半不会去看)、各种贴纸。

使用感受
其实我用上Ventoux S4的时间远不止这半个月,在春季巴黎鲁贝挑战赛之后,其实我就拿到了Ventoux S4真空版进行测试,期间也雨骑过好几次,有关注我微博的应该有印象。由于当时产品还未发布,那对轮组还是未定型产品,所以没有进行曝光。正式发布后我选择的是Ventoux S4管胎版,前后45mm框高的搭配,与之前评测过的Ventoux C5 前45mm后50mm较接近,但是重量上已经拉开了不小的差距。S4管胎版1205g,我实测1190g,S4 CS管胎版官方1175g,实际上只有非常小的重量差距,C5 CS真空版则是1490g。
虽然管胎与真空胎拉不开太多的重量,但是S系列的花鼓实际上更重,也就是说,辐条与轮圈这些转动半径更大的部位带来的重量差距,实际上多于两组轮组之间的重量差距。
如此大的转动惯量差距,让Ventoux S4管胎版的加速性对比C5 CS真空版有着可怕的提升。
在爬坡时,S4管胎版比C5 CS真空版,带来的脚感差异,要轻上一两个飞轮的档位,这个差距是十分大的,一对45mm框高的轮组,能够带来堪比35mm框高的脚感。只要保证一定的持续功率输出,S4可以以很快的速度爬坡,说是全方位轮组不为过。
我把S4管胎版借给一个ftp不到200w的车友试骑,车友在爬坡段试了之后也是感到惊讶,说平时C5要摇车才能上去的坡,这对S4管胎版竟然可以坐踩上去。
S4带来的轻快脚感会让你加快踏频或者加重档位,但是这需要功率基础作为支持,不然只会更快地拉爆自己。S4管胎版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天天往山上跑,平时应对爬升度10%以内的山不是问题,如果爬坡需求更强,或者更陡,可以考虑S3。
对于像广州大学城外环这种起伏很小的绕圈路段,经常维持在时速40kmh以上的,拉扯时动不动还50以上,还是S5 55mm框高更合适。类比ZIPP 303与404(ZIPP 404甚至在官网上标注全能轮组,实际骑过404爬坡的人都……)

骑得快,也要刹得住,要不然就会导致推头。对于Ventoux S系列,刹车边的改进其实是让我感觉最直观的升级。第二代陶化刹车边用手触摸的情况下可以明显感觉到表面更加粗糙,加上排水槽,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能提供令人安心的制动力。
对于圈刹轮组制动力,在我试过的各种轮组里面,只有新款ENVE和ZIPP比Ventoux S系列要强,之前我夸过UNAAS晴天制动力不错,但是雨天不够好,Ventoux S4对于UNAAS的刹车性能又提升了一级。第二代陶化刹车边官方宣传更硬更耐磨,在下雨天夹杂各种泥沙的暴力测试下依然没有明显划痕,五星好评。

当骑行时,轮圈转动时,轮圈上面的雨水做圆周运动,合外力小于所需向心力,所以被甩到圈边上(高中物理!没有离心力!)雨水会一部分堆积到轮圈刹车边边缘上,这时候刹车制动,排水槽的作用显现,更好地排出水,才能更好地摩擦轮圈制动。排水槽深度越深越有效,所以刹车边越耐磨,排水槽的耐用性也越高,刹车边磨薄了等于排水槽也薄了。CP AC3排水槽就特别浅,Ventoux S4明显更深。

Ventoux C系列花鼓采用免工具插拔式结构,DTSWISS的花鼓也是使用该结构,方便是方便,但是方远Ventoux C系列花鼓的配合度较松,有时会发生在拆下后轮时飞轮连带塔基掉出来的情况。S系列花鼓改为了两个5mm六角扳手对锁花鼓侧盖的结构,个人比较喜欢这种,保养也很简单。轴心部分使用的六角扳手为14mm,不是一般家用工具套装有的规格,一般家用六角工具套装最大只到10mm。花鼓轴心内部的六角槽比较浅,扭的时候要注意固定好花鼓,手滑了就会导致扭花轴心槽纹。

花鼓防水性方面,在经历了雨骑之后,内部油脂没有明显的污染痕迹,对比老款有不小的提升,但是多次雨骑、晴天骑行之后,内部污染还是在所难免的。骑得多就多保养,不会有错。但是塔基上的千斤片在塔基拔出来保养的时候,由于没有限制性设计,千斤片依然有几率脱出,需要一个个重新安装回塔基上。

上一代Ventoux C系列我已经反馈过没有排水孔的问题,有没有必要排水孔其实一直以来是个争议点,有些大品牌也是没有排水孔的,例如campagnolo、zipp,但例如像DT SWISS、Vision、Shimano Dura-ACE就有。刚好最近南方雨季,想要完全避免雨骑很难,对于部分像我一样不喜欢骑行台训练的车手,有时也会风雨无阻出门训练,雨骑完回来洗一下车,第二天可能还要骑。所以我特意测试了一下雨骑之后洗完车,没有排水孔导致的进水会造成多大的重量差异。
结果出来大约15克的差距:前轮带胎重量796克,雨骑洗车后799克;后轮带胎重量939克,雨骑洗车后951克。
虽然一对轮组15克的重量偏差很细微,但是对于一些车手来说还是不希望自己的轮圈里有少量的水残留。

由于碳纤维辐条的延展性比较差,所以碳辐条轮组骑起来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颠!虽然不是三位一体式的碳纤维辐条,但是厂家也没有公开辐条的张力值,因为材质不同,不能同普通钢辐条张力计简单换算。
我使用的是马牌competition管胎,在前轮90psi,后轮100psi的情况下,骑行路感甚至要比我使用其他轮组搭配马牌GP5000打同样胎压更颠。平路时没什么明显感受,但是下山时有比较明显的跳动感,以致于不敢很放心地去压弯。建议普通车友选择真空胎或者乳胶内胎的管胎,能够比较好的过滤小震动。

上一次评测的ventoux c5 ceramic speed陶瓷轴承版零售价八千多,本次评测的ventouxs4普通轴承版一样也是处于该价位。如果让我做一次二选一的话,绝对是选S4。
S系列就好比civic type r,本田小钢炮,c系列就好比普通的1.5T思域,即使有cs陶瓷轴承加持,就好比加了一套十万块的音响。陶瓷轴承确确实实有用,但是提升的作用很有限,性价比不高,比如campagnolo bora one和bora ultra也是一套轴承拉开几千块差价。在几千块预算期间内,不如将钱用到更加刀刃的轮圈、辐条等提升上,才是更划算的选择。
优点:加速感优异、制动力优秀、重量美好
缺点:碳辐条较易损坏、颠簸感强、附件少